承岐黄薪火、传国医精髓,让我们追随名医名家的铿锵足迹,感受至精至诚的杏坛芬芳,聆听诲人不倦的谆谆教诲,感悟敬佑生命的赤忱之心……现推出《名医风采》第八期:陕西省首届名中医沈舒文。
【个人简介】
沈舒文,陕西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陕西省首届名中医,著名中医内科学专家,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脾胃病学学科带头人,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师承博士专业学位导师,全国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学员指导老师,全国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研究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项目评审委员,陕西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医评审委员,陕西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展开剩余72%【所获荣誉】
荣获陕西省中医药突出贡献奖,获陕西省人民政府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
【擅长领域】
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杂难病症、癌前病变、肿瘤等。
【先进事迹】
一、坚守初心,深学细悟
沈舒文在少年时期就情倾中医学,1972年进入陕西中医学院学习,197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他饱读典籍,勤于临床,精读“四大经典”及各历史年代的代表作,如《脾胃论》《景岳全书》《临证指南医案》等,探索中医原创理论与治疗方法,泛读兴趣性、专业性中医学著作,博学旁通,结合临床探索中医医籍中的疗效价值,践行着一个中医人为患者解除疾病痛苦的社会责任感。经过40多年的积累,先后编著了《中医内科病证治法》《内科难治病辨治思路》《沈舒文疑难病症治验思辨录》《沈舒文临床治法与制方实践》《沈舒文临证心悟》等多部著作,富含不少自己的新理论、新观点和学术思想,深受中医界同行、学者和读者的高度评价。
二、承古拓新,仁术济世
沈舒文取各家脾胃病理论思想之长,并结合50多年的临床体悟,提出了脾胃病的“滞损交加论”“三维六纲辨治方法”,对慢性难治病提出“虚实关联证态论”、辨证施治中的“多维协同组方精准化方法”等创新性临床辨证思维,形成了独特的诊疗体系。沈舒文在临床诊疗中常强调,要与患者保持发自内心的同忧同乐情感,对患者要常怀恻隐之心。他常给外省(市、区、县)慕名而来的患者,约诊留号甚至安排食宿。近50年来,每年假期回乡探亲,都要抽出一周时间在村医疗站或家中接待病人,晚上常常诊病到八九点,病人给的诊费他分文不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用仁心仁术护佑生命,以至精至诚守护人民健康”的医者初心。
三、躬身垂范,桃李芬芳
沈舒文从医带教五十载,深受学生爱戴。他常常教导学生,要做到中医理论与临床技能相辅相成。作为临床医师,首先,既要有坚实的中医理论素养,以基本理论为指导,也要有扎实的临床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只有理论与临床协同发展,临床诊疗水平才能不断长进。其次,要抱着“临疾兢兢,犹恐捡方未到;虚实翼翼,总觉济世难周”的心态来临床处疾,病人反馈病好了,不炫耀、不吹嘘,及时总结经验;病人反馈无效果,先从自己医疗技能上找原因。再者,医者要熟悉临床组方用药,灵活机变,一个好中医,应该具备方药的基本知识素养,要经常研读经方、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要脚踏实地、勤耕不辍、精业笃行,方可问道岐黄、悬壶释惑。学生称赞他“立言授范、杏林仰止”。
【坐诊信息】
每周一上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名医馆二楼
来源:陕西中医药大学
发布于:陕西省股票配资排排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