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员的生死观
古语有云:“生死之际,自有其莫大之恐惧”,然而教员对于生死二事,却展现出非凡的豁然与从容。
或被敌人枪击、或飞机失事、或火车翻覆、或溺水、或因病菌侵袭而亡。对于这五种可能,我都已做好了充分准备。”
十年之后,教员步入人生的晚境,身患多种疾患,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严重干扰了其日常生活与工作效率,使得身边的同事无不忧虑重重。
“世间无人能永生不死。即便古代的帝王们竭尽所能,寻求那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最终也都难逃生老病死的命运。”在自然法则的无情面前,无论是皇帝还是贫民,均享有一致的平等地位。长生不死与不老皆不可能。生命终将走向终结,生老病死、新陈代谢,无不遵循着辩证法的自然规律。若人类皆得永生,孔子今应已年逾两千五百载。那时,世界又将呈现出何种景象呢?
教员再谈生死。
“我生前的餐桌上鱼肉丰富,待我离世之后,便请将我投入辽阔的海洋,任由鱼儿享用。请转告它们,曾是它们口中的猎物,如今换作它们以我为食,愿它们饱食而肥壮,以便更好地投身于服务人民的伟大事业。”
于教员而言,生死之间并无极大的恐惧,生与死均系人生常态。
教员为何这么豁达?
因为他坚信物质不灭定律生命与死亡并非绝对,它们不过是物质形态的一种显现。正如他在信中所言:
“世间万物终将走向其对立面,越是过度吹捧,跌落时便越是惨烈。我已做好了粉身碎骨的准备。纵使如此,亦无甚大碍,物质永恒不灭,不过是形态的转化,由完整变为碎片罢了。”
物质恒常,非但非教员的随意揣测,实则乃是他深入钻研历史、文学、哲学以及现代科学知识后所提炼出的科学定论。
现代物理学的探索揭示,原子构成了物质的基本单元,亦为化学元素的最小组成。我们的世界,无论是壮丽的山河,还是繁多物种,无不由原子通过特定的规律相互结合与排列而成。
这些构成世间万物的基本粒子,自太阳系初现曙光时便已存在,它们不生不灭,恒久流传。
依据此理论推论,你所目睹之人或物,未必揭示了它们的真实面貌。
一桌、一盏灯、一方石、独行者,这难道仅仅等同于桌、灯、石、人吗?非也。桌、杯、石、人,不过原子的不同组合与形态,而原子,才是构成桌、杯、石、人的根本底色。
美妙的旋律,难道仅仅是音乐本身?非也,由乐器演绎的旋律构成了音乐的基调,音乐不过是这些旋律的具体体现。
一具白骨,曾承载着绝代佳人的风华;而一位佳人,终将化为永恒的白骨髅。
《金刚经》云:
“一切所见之相,皆属虚幻。若能洞察诸相非真,便能领悟如来之境。”
既然世间万物皆由原子以不同形式组合而成,便无需拘泥于某一特定形态。遵循这一客观规律审视万物本质,便能轻易摆脱尘世的束缚,顿悟成佛。
生死皆虚相。
生命之于人类,不过是一个形态的启幕,而死亡,则是这一形态的谢幕。当生命走到尽头,构成肉体的原子将重返宇宙,以全新的形态开启它们的新生之旅。
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即物质不灭。
将物质守恒的原理应用于宇宙思考,难道不是一种新的视角吗?
在地球的初期,其环境恶劣,难以孕育生命。然而,在约45亿年前,忒伊亚行星与地球发生了一场剧烈的碰撞,两颗行星的融合催生了新的地球。自此,这颗新地球的自转轴倾斜了23.5度。°,四季分明已显端倪,而两颗行星的残骸则共同铸就了月球的诞生。
此后,地球接连遭遇大量彗星的撞击。这些彗星携带来的水分子,在地球引力的强大吸引下,被紧紧束缚。由此,地球上诞生了降雨与海洋,为众多物种的孕育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在这个过程中,原始地球忒伊亚虽已逝去,但新地球、新月球与新生命的诞生,宛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宇宙的黎明。
银河系,其直径约10万光年,蕴藏着4000亿颗璀璨的恒星;与之相提并论的是,仙女座星系,其直径达到22万光年,恒星数量更是高达万亿之巨。两者相隔约250万光年。尽管如此,科学家的预测指出,在40亿年之后,这两个星系将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
届时,两个星系中的所有物质将走向毁灭,然而,它们最终将汇聚融合,孕育出一个全新的星系,其中将诞生崭新的生命。
无论是浩瀚如宇宙,还是微小如人身,皆遵循着物质不灭的定律。
古人亦知此理。
公元1082年,苏轼因贬谪居于黄州之地,闲暇之余,便与友人相约,泛舟于夜色中游赏赤壁遗址。
凝眸于浩渺江水与皎洁月光之中,思绪不禁飘向那悠远的历史长河,友人心中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哀愁,不禁感慨万分。
曹操昔日乃一代雄主,率领千军万马征战江南,现今亦随风雨消散。而我们,不过是尘埃中的微尘、大海中的一粒沙,渴望长生不老,永驻世间,谈何容易。
苏轼听后,即表达看法:
“众人是否曾洞察水与月的真谛?流水匆匆,实则从未离去。月亮的圆缺,终究无损其恒久。若从变化的角度审视,天地间的变化瞬息万变,难以捉摸;若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万物与我皆是无尽的。”
岁月如波涛奔流的江河,未曾真正消逝,月亮虽有圆缺,却始终未曾增减分毫。倘若以变易之眼审视世间,则万物无不处于变化之中,万年时光亦不过是转瞬即逝。然而,若以恒常之眼观照世界,世间万物,乃至你我之生命,皆显得永恒不变。
苏轼观点即物质不灭定律。
物质永恒不灭,由此可推,我们应持有正确的生死观念,正如《庄子·大宗师》中所言:“将天下藏于天下。”
我与宇宙浑然一体,我即是宇宙,宇宙亦是我。天外无涯,我外无他,只要宇宙永存,我便在世间永恒长存。
因教员认同物质不灭定律,故而遵循物质不灭定律,我们方能培养出一种豁达从容的生死观念,进而超越具体的国家形态,将一个无形的国家理念深深植入每个人的心田。
教员虽逝,精神犹存。
与教诲众生的导师相较,那些一心向往永生不朽、成就千秋霸业的古代君王,无不显得逊色。他们的身躯一旦陨落,曾经的功绩便如梦幻泡影,转瞬即逝。
正所谓,若沉溺于生之欢愉而畏惧死亡,抗拒自然的变化规律,那么神智将陷入混乱,从而导致自身正业的丧失。
股票配资排排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