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甲状腺结节属于“瘿病”范畴,其形成与“情志”“饮食”“体质”密切相关。比如长期压力大、爱生气,会导致“肝气郁结”——就像一根被揉皱的绳子,无法顺畅“疏泄”(调节情绪和气血)。而肝的“疏泄”功能出了问题,又会影响“脾”的“运化”,久而久之,体内就会产生两种“垃圾”:
痰凝:脾胃无法运化的津液,变成“痰”(不是咳嗽的痰,是体内黏腻的病理产物);
血瘀:肝气郁结导致气血停滞,变成“瘀”(不通的气血)。
这些“痰”和“瘀”堆积在颈部(中医称为“任脉”“督脉”经过的地方),就形成了结节。
心慌、乏力的“源头”:气血失衡连累了心和脾
为什么结节会引发心慌、乏力?这要从中医的“脏腑关系”说起:
展开剩余63%心慌:心脉失养: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脏需要充足的气血来维持正常跳动。如果肝气郁结,气血无法顺畅流向心脏,心脉就会“缺血”,引发心慌、胸闷;
乏力:脾失健运:“脾主四肢”,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负责把食物变成“力气”。如果肝气郁结“横逆犯脾”(比如生气后不想吃饭),脾胃功能减弱,无法产生足够的气血,就会出现乏力、没精神。
简单来说,结节是“看得见的肿块”,而心慌、乏力是“看不见的气血失衡”的外在表现
很多患者发现结节后,第一反应是“怎么把它消掉”,但中医更重视“治未病”和“整体调理”。范杰主任医师强调:结节的形成是长期失衡的结果,调理也需要“循序渐进”,从“根”上解决问题。
中医调理甲状腺结节的核心是“辩证论治”——根据每个人的体质、症状、脉象、舌苔,制定“专属方案”
更重要的是,中医调理会“兼顾症状”:比如对于心慌的患者,会加入“养心安神”的成分;对于乏力的患者,会注重“健脾益气”。这种“标本兼治”的方式,既能帮助结节“慢慢消散”,又能缓解心慌、乏力等“难受的症状”。
如果出现甲状腺结节伴随心慌、乏力等症状,最好及时就诊进行“辩证评估”,制定适合自己的调理方案。毕竟,中医讲究的是“一人一方”,只有“对证”的调理,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就诊须知】
1、我院就诊患者比较多,请您提前挂号预约。
2、接诊时间:24小时咨询微信小程序《上海明珠医院中医科在线挂号》
3、坐诊时间:8:00--17:00(节假日不休)
4、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上南路3300号(近世博园)
【地铁】八号线杨思站一号口出去往东北方向,沿杨思路走330米,右转进入上南路走450米到达终点
发布于:上海市股票配资排排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