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富"变"首负"?当王健林在2017年喊出"万达要彻底退出房地产"时,谁也没想到七年后的今天,这位商业巨子会以近乎清仓的方式甩卖核心资产。从金融牌照到酒店集群,从万达广场到影视帝国,今年以来累计变现已超520亿元——这绝非寻常的商业调整,而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突围。
金融帝国崩塌:20亿购入8亿甩卖的快钱困局
7月22日那则低调的公告撕开了王健林金融梦的最后一层遮羞布。中国儒意以2.4亿元收购快钱支付30%股权,意味着十年前那场豪掷20亿的互联网金融布局彻底落幕。这个曾排名行业第四的支付平台,如今估值缩水超70%,令人唏嘘的是,接盘者正是已掌控万达电影的柯利明。
细数这笔"骨折价"交易背后的隐喻:当年王健林为快钱定下的"万达生态支付中枢"战略,随着电商转型失败已成泡影。更残酷的是,这已是万达系最后一块金融拼图,那张曾被寄予厚望的第三方支付牌照,最终没能撑起转型的野望。
资产甩卖图谱:从忍痛割爱到断臂求生
翻开2024年王健林的资产处置清单,堪称一部商业版的《活着》:
4月:万达酒店管理公司100%股权作价24.9亿卖给同程
5月:48座万达广场打包出售获资500亿
7月:金融核心资产快钱支付清仓
这些数字背后,是商业逻辑的彻底逆转。曾经"一个万达广场就是一座城市中心"的豪言,如今变成了"能卖的都卖"的生存法则。尤其55座万达广场的易主,直接动摇了万达商业模式的根基。
债务冰山下的自救逻辑
表面520亿的变现数额光鲜,实则暗藏危机。大连万达商管439亿短期债务与151亿现金储备的悬殊对比,解释了为何王健林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更棘手的是,与苏宁、融创等伙伴的对赌纠纷引发连环诉讼,50亿执行金额和4.43亿股权冻结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位71岁的商人展现出了惊人的决断力:当珠海万达商管管理层陆续换上投资方代表,当跟随多年的老臣肖广瑞黯然离场,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帝国的收缩,更是一个时代符号的退场。
商业世界没有永恒的王者,只有永恒的变革。王健林的断腕之举或许印证了李嘉诚那句"永远不要赚最后一个铜板"的箴言。当房地产的黄金时代落幕,连最叱咤风云的弄潮儿都不得不重新学习游泳。这场悲壮的自救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在时代转折处,壮士断腕的勇气与精准的战略判断,究竟哪个更重要?
股票配资排排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