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川渝的盛夏被热浪包裹,昭通古城的青石板路正透着沁凉的古韵——这份藏在时光里的“凉”机,早已成了川渝朋友避暑寻幽的优选。与其在闷热中焦灼,不如跟着“川渝大军”的脚步,走进这座被清风与历史浸润的古城。
脚踏泛着青光的石板,暑气便消了大半;触摸斑驳的木门,仿佛能听见百年前的商帮故事在风中轻语。李氏宗祠的飞檐翘角裁下一片荫凉,迟家大院的中西合璧藏着岁月的从容,广东会馆的雕梁画栋里还飘着岭南的风……在这里,20℃的夏天与千年的文化撞个满怀,燥热的身心既能被清凉抚慰,也能在历史的肌理中寻得一份沉静。这个暑期,来昭通古城,让清凉与古韵共赴一场惬意之约。
01
李氏支祠
昭通古城里有一座家祠,里面曾经供奉着一根扁担。家祠供奉扁担,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昭通古城里的李氏支祠。
展开剩余95%李氏支祠位于昭通古城大局街37号,其建筑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3400平方米,由前院和后花园两部分组成,前院建筑群由主院及东、西跨院三个院落组成,中轴对称布局,属于典型的民国古风建筑。
李氏支祠有过不同的名字,最终确定为李氏支祠是因为古城修复中偶得的一块石碑。
李氏支祠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系被誉为“西南首富”的昭通著名商人李耀庭的家庙。既是家庙,那就是供奉先祖牌位、祭祀祖宗的场所。然而,却有着李耀庭的家庙里供奉着扁担的说法。
李耀庭,原名李启荣,字耀廷,后改名正荣,以字行世。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出生于鲁甸厅,也就是现今的鲁甸县江底镇仙人洞村,在祖父和父亲逝于战乱后随母迁至昭通府城。在弟兄7人中李耀庭居长,因家庭变故,李耀庭10多岁即出外谋生,每天清早带上一条扁担进城为商家挑送货物。年长些,便加入马帮,往来于川滇要道。历经坎坷,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商人。
据记载,发家后的李耀庭乐善好施,回馈昭通。李氏支祠东西跨院均用于教授知识所用。今天,我们还可以在正院右边看到“俌学二区 一课童蒙 一课年十五上者”的碑刻。
经过百余载风霜,李氏支祠在历史的长河中浮浮沉沉。而今,依然流传着当年关于“西南首富”李耀庭的传奇故事。修复后的李氏支祠又重新显现出它曾经的恢宏、壮观。
02
迟家大院
古城新韵 迟家大院
在昭通古城的核心位置,有一座年逾百年的院落——迟家大院。这座融合了东西方建筑风格的院落在修复后容光焕发,令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掀开了那些尘封多年的往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迟家大院。
据记载,迟家大院建成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占地面积3039.78平方米,院落依地势而布局,院内公馆、绣楼、厨房、粮仓、廊桥、花园,一应俱全。其建筑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风格。从大门进到一进院,是典型的中式建筑风格,石雕、木雕的运用恰到好处,相得益彰。
进到二进院依然是典型的中式风格,当来到三进院便耳目一新。三进院的房屋风格融进了很多西方的建筑元素,少了些许雕梁画柱,却添了些简单的线条,仿若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迟家大院可以说是传统木结构建筑与西式建筑元素的完美结合,属于民国时期昭通民居的典型代表,也是研究民国时期昭通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典型实物例证。
迟家大院是昭通地域的一个重要历史建筑,说迟家大院就必须要说说它的首任主人——迟兴周。迟兴周,字从吾,是晚清至民国年间昭通的头号富商。
迟兴周自幼习武,年长时参加过李耀廷在鲁甸建立的松柏营,也因此自称迟从武。据有关文献介绍,年轻时迟兴周曾跟随李耀廷创业,入股在宜宾开办荣茂公商号,后又入股天顺祥。荣茂公商号解散后,迟兴周回到昭通,在北正街开办了“兴泰号”,商号内从业人员就有上百人,在北正街有20多个铺面,占了大半条街。可以说,迟兴周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迟兴周做生意获利后,于清朝宣统年间购买了挑水巷原专城所总署修建了迟家大院,并积极参与地方建设,资助昭通教育事业。有记载,“捐赀者,富商迟兴周独力成之也。”说的就是民国初年迟兴周捐资改建昭通女子中学的事情。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迟兴周捐白银2000两修建了德育女子小学,也就是现今的德育街昭阳区第四小学。在《昭通县志》中,迟兴周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捐助人。
“安挑隙地置群芳,漫养天机荫画堂。好是春秋风日丽,偷闲于此味花香。——民国元年壬子孟秋,从吾题书”,这是2023年6月,修缮迟家大院时于院内发现的一块碑刻上的诗句。从碑刻可以看出,迟兴周本人不仅富有文学底蕴,在书法上也很有造诣。
迟家大院的“复苏”,是对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也让我们看到了清末、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那些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03
广东会馆
广东会馆又名南华宫,位于昭通古城挑水巷38号,修建于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至今已有二百六十八年的历史,由旅居昭通的广东籍商人集资兴建,是滇东北地区保存较完好的岭南风格古建筑群。会馆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布局,融合了广府镬耳山墙、潮汕木雕等特色工艺,尤以戏楼藻井和石雕照壁最为精美。
广东会馆既是同乡联谊场所,也是马帮贸易的重要枢纽,见证了明清时期滇粤商道的繁荣。现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期举办粤剧展演、广式茶会等活动,成为展示岭南文化与滇商历史的重要窗口。
清乾隆年间以来,昭通的矿业贸易繁荣,全国各地的商人纷纷来到昭通,开办矿业,经营商贸。在昭通经商的各省客商为了联络同乡情谊,商议事务,于是共同出资修建会馆,广东会馆便是当时修建的众多会馆之一。
会馆坐东向西,占地面积约1361.2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10.79平方米,由门厅、正房、配房、厢房组成合院。正房为硬山式勾连搭瓦屋面,门厅上设戏楼。戏楼属重檐歇山顶亭式建筑,设马头墙式封火山墙,体现出岭南建筑风格,又融入了传统四合院的特点。其正殿为单檐硬山顶建筑,屋顶形式为“一殿一卷式勾连搭”,是昭通唯一的古建筑形制。
广东会馆的碑刻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丹刻翬飞,轮奂琳立;上栋下宇回廊绚五采之光,春露秋霜祷祠昭众神之德;桑梓常得聚会,甘棠永留芳名……”彰显了广东会馆的恢宏、奢华和气派。
如今,修缮一新的广东会馆容光焕发!雕花木质门窗唤醒了当年的奢华,平整宽阔的庭院显现出当年的气派,戏台上的锣鼓似乎刚刚撤下又即将上演,大厅内陈设着竹编、苗族蜡染、端公戏、马树红毡、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品,厢房里古色古香的配色引来了不少喜欢国风的游客。
昭通广东会馆不仅承载着粤商在滇北的奋斗历史,更成为连接岭南与西南的文化纽带。如今,它既是研究明清商贸往来的珍贵遗存,也是传承广府文化的活态载体。漫步其间,雕梁画栋间仍可触摸当年商帮云集的盛况,耳畔似有粤韵悠扬,见证着跨越时空的南北交融。
04
姜亮夫故居
展卷读日月,缓笔解诗赋
敦煌展慧心,楚辞映乔木
小巷映星光,长照学人路
薪火传后世,素心见高古
寥寥几句诗书写了姜亮夫先生在敦煌文献和楚辞研究上取得的杰出成就。1995年,姜亮夫先生在杭州逝世,这一生过得清贫却又富有,在学术与教学园地里辛勤耕耘了七十多个春秋,为后人留下了三十多部学术论著,数百篇学术论文,学术成就瞩目,被尊为一代学术宗师。
姜亮夫,云南昭通人,原名寅清,字亮夫,以字行。姜亮夫先生1902年出生,1995年辞世,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楚辞学、敦煌学、历史文献学,生前完成了1250多万字的著作,被称为“一代鸿儒、国学大师”。姜亮夫先生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曾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大师。
1935年留学法国,辗转巴黎、洛杉矶、柏林等地收集中国战争期间流失到国外的珍贵文物,特别是敦煌经卷。1937年回国后开始潜心研究敦煌学、楚辞学、历史文献学,成为了国内权威的敦煌学专家。还著有《楚辞通故》一书,本书被认为是当今研究楚辞最详尽、最完整的历史资料。
先生曾任云南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国立复旦大学教授、英士大学(创办于1938年,于1948年解散,其院系并入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教授等。1953年,先生离开云南赴浙江大学任教,之后几十年一直工作、生活在浙江。姜亮夫先生一生潜心钻研学术,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现在,这些皇皇巨著就摆在展厅的柜子里,静静地,让人景仰。
姜亮夫故居位于昭通古城、原陡街84号,为四合庭院,始建于清代晚期,土木搭梁式结构,是姜先生一家当年生活起居的老房子,现仅存庭院、厢房、耳房、阁楼等,经过修复重建,故居原貌得以重现。临街的大门两边挂着1927年由梁启超亲笔题写的对联:“海燕飞来窥画栋,绿荷相依满横塘。”姜亮夫先生在清华大学求学时,梁启超先生非常器重他,视为得意弟子。毕业时,梁启超先生赠送此对联以作纪念。
进到展厅后,映入眼帘的是先生的塑像,这尊塑像由四川美院的一名教师精心雕塑。塑像素材取自先生90岁生日时在浙江大学校园里的留影,整个塑像神态雕刻得栩栩如生。展厅四周的墙壁上,挂满了先生生前的部分照片以及文字介绍,六个展柜里面,存放有他生前使用过的物件和穿过的衣物。
姜亮夫故居是目前昭通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本地特色民居,每天都有许多人来参观故居,有学生、有老师、有普通群众,还有一些外地游客也慕名而来。每一间屋子里,都有先生一家当年生活过的痕迹,每个地方,似乎都还留有先生的气息。
古城街巷
转过街角,古城的烟火气便扑面而来。陡街青石板两侧错落着的法式建筑里,依稀流淌着马帮时代的市井烟火气;北正街上,百年老店的蒸笼正腾起诱人的热气;大局街的青石板路上,似乎还回荡着当年马帮的蹄声;待到夕阳西下时,云兴街的灯笼次第亮起,将斑驳的老墙染成温暖的橘红。
05
陡街
站在西街望陡街,熠熠生辉而有三十度倾斜角的陡街,似天上的街市直穿云霄,街市的顶端闪耀着灿烂的“朱提文化”,街市的脚融入昭通历史的长河,引领昭通文明新方向;而站在陡街望西街,远山和巍峨的城楼相互映照,街道整齐,商贾云集,行业多样,昭通古城一派壮丽景象。
古城陡街,是昭通人情感里的一个结,承载着昭通人的记忆与梦想;古城陡街,是昭通人灵魂里的一根琴弦,轻轻弹拨,便能震颤出心灵里美妙的清音;古城陡街,是昭通历史文化的根,是中原文化进入云南而滋生出来的繁茂根系;古城陡街,是这座城市的魂,青石板和成规模的法式建筑散落了岁月长河中太多的故事和记忆。
陡街是昭通古城最老的街道,有200多年历史,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昭通第一条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作为古城保留至今的历史遗迹,陡街见证着昭通古城发展的历史。
据清代《恩安县志》载,陡街是当年由城西济川门至昭通镇署门前的一条东西向街道,街道呈斜坡状,故老百姓称之为陡街,是昭通古城东西向的中轴线。
古城陡街街面铺设的青石板,是历史形成并一直沿用至今的老石板,其厚度有约30厘米。昭通人记忆深处的陡街石板上的凿痕是防滑痕,每当石板上的凿痕被岁月磨损后,还会再次凿痕防滑,保证市民行走安全。
据一位老昭通人回忆:20世纪70年代,学生每天上学和放学都要穿过陡街,发现陡街两侧整齐排列的长方形和菱形凹槽的规律——纵向铺设的是长方形凹槽,而与陡街与蚕豆街和崇义街相连的街口,铺设的却是菱形凹槽。陡街石板这种排列整齐、与相应街口相衔接的不同形状的凹槽。通过对这些凹槽的功能进行研究后发现,这些凹槽与现代交通标识一脉相承。这些凹槽与陡街的行道树一样,是陡街的一道风景。
昭通古城以辕门口为中心,按照八卦防御阵势,讲究南文北武,辐射到四门。陡街朝西,穿过顺城街与西街相连。在昭通被称为“云南的小昆明”之时,陡街是昭通最繁华之地,这里以法式的建筑、繁多的商铺和琳琅满目的货物闻名于全省。
过去的陡街,房屋多为二三层土木结构的建筑,门面为圆拱式法式建筑,且有欧式装饰图案,街面是青石条镶嵌而成,凿有石痕,街虽陡而不滑。街两边植有粗壮的槐树,槐树枝叶繁茂,树冠浓密,交相叠映形成绿色窟窿,盛夏烈日炽炽,进入陡街、西街则浓荫蔽日,凉风徐徐。站在陡街与辕门口的交接处向西望去,远山清淡,雾岚轻绕,可见村庄田畴,竹树环合,乡村城市,融为一体,浑然和谐,天人合一。
陡街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由西城门外通往城内的主要交通要道,同时也是昭通城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安恩溥镇守昭通时,整顿市政,用条石铺路面并设置车行道和人行道交通标识,陡街面貌焕然一新,昭通城市建设呈现出“铺面尽改西式,街道宽平”的景象,陡街法式建筑风貌一直延续至今。
踏上陡街的青石板路,仿佛穿越回了旧时光。街道两旁是古色古香的建筑,木质的门窗、斑驳的墙壁,诉说着岁月往事。沿着街道缓缓前行,感受着微风的轻抚。街边偶尔能看到一些传统的小店,售卖着特色的手工艺品和小吃。在陡街上行走,可以放慢脚步,细细品味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阳光洒在身上,暖暖的,让人心情格外舒畅。或许还能偶遇一些街头艺人,他们的表演为这条老街增添更多的活力。在陡街,时间仿佛静止了,一切都那么宁静而美好。走在陡街上,让心灵得到一次洗礼,留下难忘的回忆。
赓续历史文脉,留住城市根,赋予城市魂,守护陡街看得见的乡愁。让陡街成为一张昭通历史文化名片,为彰显古城气质、展示古城魅力、促进文旅融合增添光彩,当下的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06
云兴街
夕阳西下,云兴街被染上一层暖黄的光晕。古式建筑在余晖中更显庄重,青瓦灰墙红柱,仿佛诉说着民国的故事。街道上,行人向家的方向悠然走过;街边店铺招牌摇曳,店门渐次关闭。远处,夕阳的余晖洒在抚镇门的城墙上,勾勒出沧桑的轮廓。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让人沉浸在民国风的独特韵味中。
昭通古城文脉源远流长,历史上就是人文荟萃的地方。是唯一最具规模、成片集中反映昭通历史文化和地区特色传统风貌区,是昭通传统市井文化、传统街巷风貌保护较好和街巷最密集的区域,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老昭通情感价值。古城以辕门口为中心,有四条街呈放射状通向东南西北。云兴街是往东的一条街,是“云南王”龙云登上人生巅峰后建造的一条街。
云兴街是昭通古城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景点之一。修建于民国二十四年,龙云、卢汉在原来的马王庙和辕街上分别建成了一楼一底的西式过街楼,作为南方丝绸古道上的重镇,商旅云集,“小昆明”从此声名鹊起,云兴街因此而名满天下。
六七米宽的云兴街直通抚镇门,街道两侧的建筑都是中式风格,它们既不是怀远街、北正街那种具有川南民居风格的建筑,也不是北京那种四合院连着四合院的民居,而是有着明显的苏州民居建筑风格。建筑不高,均为一楼一底,楼房由木枋、木板装饰而成,并一律用桐油漆成羊肝色。挑出的外走廊,用雕花的护栏做装饰,精巧而又雅致。走廊下便是人行道,夏天,可以为行人遮阳;雨天,可以为行人挡雨,温情而又舒适,很有人情味。云兴街中段,一座画龙点睛之作的过街楼,把云兴街和怀远街连在一起,形成一个风格不同、中西文化融会贯通的整体。
改造前,云兴街是一条商贸街,沿街摆满了如小山般充盈的货物,多是花椒、胡椒、辣椒、八角、草果等各种调味品和土杂货物,人流如潮,热闹非凡;改造后的云兴街,亦延续了过往,依旧是一条繁华的商贸街,街道两旁排列着各色奶茶店、糕点店、服装店、金银楼和中医诊所,行人和购物者熙熙攘攘,云兴街逐渐有了昔日那种繁华的荣光。
云兴街房屋为两层,楼上人居,楼下作为商铺。楼上有雕花的窗子,衬以月白的薄纱,清风徐来,影影绰绰,暗香浮动。楼下的门窗也是古色古香。有的店里,或置一壶清茶,摆半架古玩,或像书斋,悬挂名家书画,既谋了生计,又舒服了日子。店门外就是人行道,人行道不是露天的,而是一条长长的走廊,走廊边有一长排的廊柱,风雨天气,人们在走廊的廊柱下照样做生意。整条街道的窗棂廊柱上都雕有很美的花纹,仿佛一幅明丽灿烂的油画,随了光影的变化,一天中又有十分强烈的明暗对比,形成丰富的色彩变幻。
过街楼是云兴街连接怀远街的榫卯结构,街面木质廊柱、木质门窗,雕花精刻,浑然一体。连排天井、护栏相环,青石地面,木雕精细,天井敞亮。可居家,可经商,可小酌,可赏景,格调古雅,叫人遥想当年主人的雅致生活。居住在楼上,推开古典雅致的木质窗户,就闻得到热烈喧闹的市声,就能感受到时代生活扑面而来。关闭窗户,就可以纳凉品茶,谈古论今。过街楼下,行人仿佛走在淡雅的画面中,无风雨之忧,从容行走款款漫谈,既世俗又古雅。
世间的美,千姿百态,昭通古城的美亦是读不完、赏不尽,而云兴街,更如一面镜子,当你走进去时,仿佛穿越时光,让人感受到一座城的历史源脉在静静流淌。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柱一石,都散发着浓厚的人文底蕴。传统的建筑风格,独特的民俗风情,让人沉醉其中。昭通古城,用它的古朴与宁静,映照出这座城的独特魅力,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文化瑰宝。
07
北正街
昭通北正街是一条承载着古城记忆的老街,青石板路两侧林立着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斑驳的墙面上仍可窥见当年茶马商埠的繁华印记。
清晨,阳光轻轻撩开了昭通古城薄薄的雾纱。从辕门口与陡街交会处往北延伸着的那条街道越发显出它的笔直。这条又长又直,且商贸繁荣的街道就是北正街。
北正街的名字由来已久,《恩安县志》记载:“源泉街,宽一丈,狭处减一二尺,自趣马门至怀远街止。此北正街也。”在《昭通志稿》里,也有同样的表述,但在《昭通府城市街道衙署图》上,则看得出这条街被分割成了几条街巷。
从挑水巷往北至建国街巷口,叫炭市街,或许这里曾是卖炭的街市。上面有一段叫破沟。靠半边街的一段,因那里曾有牌坊,又叫木牌坊,而真正意义上的源泉街,则是半边街至趣马门这一段。到了《民国昭通县志稿》,北正街又名北大街。在《昭通县城市街道衙署图》中,炭市街则更名为中和街,往北则统称为源泉街。辕门口这段,最先起名照壁街,后更名为中兴街,而靠近陡街这一段,则起名辕门口横街,又名宣武南街,最靠近怀远街处,则叫大兴街。
北正街属于古城保护的工作范畴,北正街区是该项目着重打造的历史文化街区,也是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的申报项目。街区内包含的四条街巷,分别是北正街、建国街、陡街、挑水巷,均为清雍正十年建昭通府城时所设,属清代昭通镇署、县署所在地。其中北正街、陡街作为昭通古城东西南北十字轴线的重要部分,两街交汇处为古城中心辕门口广场,是古城空间保护格局中的重要构成,也是昭通古城历史格局的展现。
不同时期,北正街都展现了它不同的作用和魅力。不管是出于政治,抑或是军事的需要,最终,它还是北正街。北正街的居民们、商贾们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朝朝暮暮、生生不息。
08
大局街
大局街作为昭通又一条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当中的重要街道,它的重量显而易见。
从辕门口钟鼓楼穿过,途经建国街,到建国街105号萧瑞麟先生教授学生识文断字的书院“榴花馆”旧址往前,朝右边的巷子就是大局街了。
大局街的街面并不宽敞,与现如今修建的六车道、八车道相比,它更像是一个巷子。转进大局街,修复一新的李氏支祠赫然眼前。
与李氏支祠相距不远的大局街75号是昭通又一个名人——彭勤的故居。普通的院落历经丰年,陈旧的石阶、小道旁的野草,诉说着一代武人的光辉。
彭勤,原名容光,字耐夫,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生于今昭阳区的青岗岭。据《昭通人物志》记载,民国21至26年,彭勤在昭通城三官庙组建了国术馆,招收男女学生80余人,教授武术、文化和书法。民国二十七年,彭勤调任国民革命军(滇军)第60军第1080团营长,随部队开赴抗日前线,并在同年4月的台儿庄战役中腿部负伤,后回到家乡休养。在家养病期间,他发起修建的靖安大桥,至今仍在使用。
彭勤的一生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扶贫济困,从军、从教,还因为生计卖过豆腐……
1953年,彭勤任巧家县土改工作队队员,后进入昭通县政协工作。之后到县文化馆工作,被选为昭通县第三届人民代表、政协委员。1979年,彭勤回到了青岗岭,离开了大局街。
光阴荏苒,岁月依旧。大局街上的老年活动室传来阵阵麻将声,居民们的小日子悠然自得。
当暮色渐沉,古城的轮廓在晚霞中渐渐温柔,这一天的漫游也到了最动人的时刻。灯笼在巷弄里一盏盏亮起,将青石板路映成流淌的星河;老茶馆里飘出袅袅茶香,与街头小吃的烟火气交织成最地道的昭阳夜味。或许你会遇见摇着蒲扇纳凉的老人,他们皱纹里藏着的,正是这座古城最鲜活的故事。
这个暑期,昭通古城给你的不只是一次旅行,更是一场穿越时光的相遇。那些定格在建筑里的历史,流淌在街巷中的生活,都将成为你记忆里最温暖的片段。当告别时回望,你会发现——古城的月光依旧皎洁,而你的行囊里,已装满了一整个盛夏的诗意。
来 源 |昭阳融媒
发布于:北京市股票配资排排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