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2-1
和王病山书叹韵
啄屋穷乌感毕逋,驰驱骨肉有荣枯(1)。桃花正发相笑否,纱窗微披称意无(2)。求女蹇修成继佩,宜男骨像应新图(3)。先生恰似孙明复,如戟须髯是壮夫(4)。
【笺注】
据上海古籍版《海藏楼诗》(增订本),此诗录自梁如冰、马国华编《海藏楼散佚诗辑录》,梁、马云原录自《东方杂志》第十七卷第十号,诗题后注:“《日记》一八二一页”。查《郑孝胥日记》“一八二一页”,民国九年(1920)二月十六日(4月4日)记载和王聘三《书叹》诗。王病山(聘山),既王乃徵,详见0725《入都车中和病山韵》笺注。之前的正月廿八日(3月18日),《郑孝胥日记》记:“过王聘三,新纳一宠,谈久之。”此诗所咏,即与王病山娶此“新宠”有关。(据陈三立《病山成亡姬兰婴小传,题其后》一诗,可知其上一年正月初五日一妾亡,至此年已一年,故再娶。)此年郑孝胥后有0684《王聘三六十生日》诗,也写及王病山娶妾事。
此诗着重于庆贺王乃徵晚娶,以解丧子之痛。
(1)“啄屋”二句:饥乌在啄食屋顶,城头乌却振翅聚敛,感愤国事,父子为国驰驱,有生有死!
“啄屋”,语出唐韩愈《射訓狐》:“有鳥夜飛名訓狐,矜凶挾狡誇自呼。乘時陰黑止我屋,聲勢慷慨非常麤。”
“穷乌”,意思是窘困的乌鸦。南朝梁何逊《穷乌赋》:“嗟穷乌之小鸟,意局促而驯扰。”
“毕逋”,“城上乌,尾毕逋”之省。次“尾毕逋”的“城上乌”,与“穷乌”相对。语出《后汉书·五行一·谣》:“桓帝之初,京都童谣曰:'城上乌,尾毕逋。公为吏,子为徒。……’。案此皆谓为政贪也。'城上乌,尾毕逋’者,处高利独食,不与下共,谓人主多聚敛也。”毕逋,形容禽类尾部摆动的声音。此首句以饥乌啄屋与城乌毕逋相对描写,比喻民困与袁世凯独裁。
“驰驱”,比喻替人奔走效力。唐杜甫《哀王孙》诗:“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待同驰驱。”此指王乃征为张勋复辟奔走
“骨肉”,此指王乃徵父子。民国六年(1917),王乃徵赴京参与张勋复辟,失败归沪后其子阿轩死,曾作作《除夕忆阿轩》诗:“暮年丧爱子,凄凄逢岁阑。”又陈三立亦有《病山南归旋失其子,过沪相对黯然无语,既还蔽庐,念吾友生趣尽矣!欲招为莫愁湖之游,收悲欢忻,聊寄此诗》。
首联描写国事朽败,王聘三投身国事,父子有生死之别。此诗主要描写王聘三娶妻,却开篇就写及其丧子,不免扫人兴致,虽可能扣其诗《书叹》的内容。
(2)“桃花”二句:桃花正盛开,相对而笑否?遮面纱扇分开,趁了心意没有?
“桃花”二句句,郑孝胥诗末自注:“用刘敞晚娶、温峤自媒二事。”“桃花”句,刘敞晚年再娶,欧阳修作《戏刘原甫》二诗戏谑他,其一曰:“仙家千载一何长,浮世空惊日月忙。洞里桃花莫相笑,刘郎今是老刘郎。”诗以相传 东汉刘晨入天台山采药,误入桃源洞为仙女所邀,留半年的故事相比刘敞。事见南朝宋刘义庆《幽冥录》。
“纱扇微披”,语出《世说新语·假谲》:“温公丧妇,从姑刘氏,家值乱离散,唯有一女,甚有姿慧,姑以属公觅婚。公密有自婚意,答云:'佳婿难得,但如峤比云何?’姑云:'丧败之余,乞粗存活,便足慰吾余年,何敢希汝比?’却后少日,公报姑云:'已觅得婚处,门地粗可,婿身名宦,尽不减峤。’因下玉镜台一枚。姑大喜。既婚,交礼,女以手披纱扇,抚掌大笑曰:'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纱扇,指婚礼女子遮面的纱扇。
颔联借前人故事比拟王乃徵晚娶。
(3)“求女”二句:媒人帮助婚配,有了继妻;骨像宜于生男孩,适应新的局面。
“蹇修”,相传为伏羲氏的臣子,专理婚姻、媒妁。后用为媒人的代称。战国楚屈原《离骚》:“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脩以为理。”
“继佩”,再为佩饰。语出战国楚屈原《离骚》:“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此比喻再娶配偶。
“宜男”,祝颂妇人多子。《北史·崔逞传》:“文宣帝举酒祝曰:'新妇宜男,孝顺富贵。’”
颈联主意在于新妇宜男,与首联相应。
(4)“先生”二句:先生你正如明代的孙明复,须髯如戟,正是健壮之人!
“先生”,指王乃徵。
“孙明复”,北宋孙复,字明复,号富春,晋州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饱读六经,贯穿义理。四次进入汴京,参加科举全都落第。三十二岁后,退居泰山,专心于讲学授徒近二十年,安贫乐道,不求权要资助,不以生计为意,人称“泰山先生”。庆历二年(1042),经范仲淹、富弼等推荐,出任国子监直讲,不久因事遭贬。后累迁殿中丞。孙复四十岁尚未成婚,时宰相李迪以侄女嫁与孙复。见《宋史·儒林传·孙复》。此以之拟王乃征,
“如戟须髯”,此指王乃征的相貌而言。又见郑孝胥0927《王病山七十生日》:“病翁亦七十,须髯犹如戟。”
尾联认为王乃徵是壮夫,应如孙明复晚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股票配资排排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